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343期 2020/02/15 出刊/ 半月刊

 

 

公祭客家母親河

【文、圖/莊家冀/國立中央大學網學所研究生】

 

26012


  廣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客家祖籍地,「汀江」卻是孕育了這個大批客家移民的母親---「汀江」源出自於武夷山南麓之寧化境內,流經汀杭連武定縣域最後匯於三河鎮三河壩與梅江匯流後形成韓江幹流長323米,走進客家首府「長汀縣」,矗立的一尊高20.35米的花崗岩塑像,凝視了後面的娃兒,就像母親殷殷切切的期盼。有人說客家人在世界各地得以成功,得益於他們母親河「汀江」的基因和性格,當我看著母親「汀江」用億萬年堅持不懈衝擊開的汀江龍門,看著與天下河流迥異「唯我汀江向南流」的母親河,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呢?

  客家母親雕像出自「謝成水」之手,他於七十年代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1984年應敦煌研究院之聘到莫高窟研習敦煌繪畫藝術,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敦煌研究中副主任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兼副教授。謝成水的老家南山鎮謝屋村歷史上有繪畫的淵源,一則軼事頗為有趣。清代畫師謝觀仙有一次給汀州知府畫像,知府是個歪嘴八五官不正的人,請過許多畫師給他畫像,把嘴巴面正,但他都感到不滿意。謝觀仙畫他時,請他坐在太師椅上翹起二郎腿,用耳扒扒耳朵,把這型態畫下來,知府歪嘴巴型態變成了扒耳朵動作型態,知府非常滿意,於是賜了他「半個秀才」的學位客家人的智慧可見一般。

  老師起初構思了三幅設計畫稿,或坐、或立、或行,但主體都是客家平民。李文生將設計的畫稿傳給當時在國外的姚美良先生。家鄉與海內外同仁所見略同,一致選擇了這幅行進中的勞動母親形象。他似乎正要登船遠航,又似乎是在江邊等待丈夫的歸來。寓意深刻,富含韻味,給人無限想像空間。更重要的是把客家人的精神內涵展示無遺。在謝成水所著,汀江母親客家人------暨客家母親雕塑的創作一文當中,謝自述:「我在創作客家母親雕像時,新潮一陣陣激永,久久無法平靜。我作為一個客家及的畫家,這是多麼親切而又神聖的使命」。母親燒飯、挑水、洗衣,上山砍柴、下田幹活…..在我的記憶中,母親沒有閒過。弟弟妹妹總是背在他的背上一起勞動的。母親是樸素而吃苦耐勞的,除了冬天,很少穿鞋,即使上山砍柴也是光著腳。母親有一雙靈巧的手,每到晚上便在松明燈下用刀把竹子劈成細蔑,紡織精緻的斗笠,或用麻搓成細繩為孩子們納鞋底釘布鞋。客家女性的身影從原鄉到他鄉,筆者的祖母也是背著娃兒一邊燒柴煮水、一邊洗米煮飯,上床睡覺總是會去澡間洗個腳,因為很多時候他們都是赤腳,農忙的時候必須下田協助家裡的稻穀收割,所謂客家女性的四頭四尾「灶頭鍋尾」、「針對線尾」、「田頭地尾」、「家頭教尾」,台灣跟大陸都有他們的身影。

  作客處週三百年,年深外境優吾境。日久他鄉變故鄉,筆者來台祖民國紀元前一百八十年清朝世宗時代雍正九年(辛亥)殲十六世祖宸讓公兄弟,由今廣東省惠州府陸豐上沙村遷來台灣府淡水縣桃簡堡楊梅壢矮坪(今埔心),世代農耕於錦繡堂。此次受主辦單位邀請,有幸回到原鄉,並揭開客家母親河的面紗,心情是既激動又興奮。

26012
 
26012

26012
   

  天還沒亮在我們的下榻處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家鄉親,在此大家目的只有一個,回到客家祖地,共襄盛舉祭祀大典。我們穿過了迎賓門,代表來自台灣的專家學者,左右兩旁的石柱訴說著以前老祖宗耕讀傳家,敦倫盡份的硬頸精神,頭望著那威嚴的石柱寫著:「英才輩出 載譽全球」,我們魚貫走入大會典禮,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家鄉親會’聚在此有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香港、台灣的代表祭祖團,筆者頓時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看著祭祀旗緩緩升起象徵拉開了這個籌備多時的神聖祭典,大會的流程從獻花籃、獻香,採用的是客家古禮三獻禮。到閱讀祭文時,代表來自台灣台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會長黃子堯先生全程使用四縣腔朗誦,讓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家鄉親得以認識台灣客家話,他堅持認為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這種執著的信念就像母親塑像歷久不摧。讓自己的母語在公開場合打開能見度,做為一個晚輩是值得效法的行為。

26012
 
  現場我看到了用禾稈邊製成的農具,早期在物力維艱的年代,客家人會把身邊的東西物盡其用,布驚(黃荊)就是一個例子,他是屬於灌木類的植物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台灣也屬於他的原產地,他除了可以食用還可以用來編制竹具,由於他韌性極佳不易斷在經過特殊處理它可變化成常用的一些容器例如竹簍、竹籃、竹筐,甚至在早起的伙房屋建造時用的泥磚中間都會放入黃荊,除了穩固基礎的結構之外還可防蟲,因為黃荊的特殊氣味,讓這些蛇虺蚊蚋聞之喪膽,由於生命力極強客家人分佈的地方都會看到黃荊樹的身影,他也可以用來入藥《本草圖經》記載,別名:黃荊。崔元亮《集驗方》,治腰腳蒸法,取荊葉不限多少,蒸令熟熱,置於甕中,其下著火,溫之,以病人置於葉中,剩著葉,蓋須臾當汗出藥中,旋旋吃飯,稍倦即止,便以綿衣蓋避風,仍進蔥豉酒,及豆酒,並得以瘥為度。又取此荊莖條,截,於火上燒之兩頭,以器承取瀝汁,飲之。本草品匯精要主,止咳逆利胃氣。布驚跟著客家人的遷徙史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傳:唐末藩鎮紛爭,中原連年戰亂,民不聊生,且瘟疫盛行,無醫少藥。為避戰禍、求生計,客家祖先們舉南遷,天顛沛流離,飢寒交迫,一傷病纏身、奄奄一息者倒臥灌木(黃荊樹)叢下,隨手採其嫩葉充飢,見覺神清氣暢,腹長腹痛等症狀漸無,甚奇,遂采而攜之。遇病呻吟者必慰之約「不驚」,施以嫩葉癒者無數。縱使客家人的遷徙有南北之爭,或許北源說是目前較主流的說法,畢竟要多數人認同自己的祖先是從少數民族的後裔,又是拜狗頭又是三山國王,誰不希望自己的祖先是來自於正統漢室?

  所謂日久他鄉變故鄉,無論來自何方?我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客家文化,長出不一樣的果實,而客家母親河就像一個搖籃,他讓我們奔向世界的各端。此次尋根之旅我相信是個起點不會是一個終點,這起點開啟了我對飲水思源的一道閘門,也激起我對客家文化的深刻認同感,特別是在原鄉聽到自己的四縣客家話能傳播出去,這無疑是一種內心的悸動。

  
26012
 

文獻參考-《品讀汀江》-長汀縣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編2019年10月

  
  





  Facebook Twitter Line

▲BACK

贊助單位 /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
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
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
鄭曉峯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陳昀楨、彭賢明、
廖千慧、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